菊径村的地形独特,依山傍水,完美契合周易八卦中的“后山前水”布局。四周群山环抱,古树葱郁,小溪如带,蜿蜒环绕整个村庄,使村庄宛如一个巨大的圆形盆地,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脸盆村”。据《何氏宗谱》记载,菊径村的选址乃是基于“山有来龙,水须环抱,明堂宽大,水口深藏”的风水原则,由始迁祖何嘉精心选定。何嘉初见此地“山水缭绕”,便命名为“九径”。后因当地莒树茂盛,又被称为“莒径”。至明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第十九代裔孙何式恒受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之启发,将村名更改为“菊径”,此名沿用至今,成为了村庄独特的文化符号。
菊径村之所以展现出如此规整的圆形布局,其根源在于自然地貌与人为规划的巧妙结合。据专家深入探究,菊径村的地貌是由周围高山流水的长期冲刷塑造而成。何氏宗族的先辈们智慧地利用了这一得天独厚的地势与水流条件,逐步建设并发展出了这个独特的圆形村庄。历经数百年的繁衍生息与精心规划,菊径村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圆形村落形态。菊径村,一个以何姓为主的古老村落,至今仍保留着浓郁的古风古韵。村外,一条小溪蜿蜒环绕,与村庄之间通过8座各具特色的小桥相连,其中包括1座廊桥、2座水泥桥和5座木板桥。村落内部,一条长约500米、宽约2米的青石板主街巷贯穿全村,而村内的小巷则如网状般交错,共有16条青石板支巷,形成了独特的“井”字形布局。
在菊径村的众多古建筑中,虹亭廊桥与何氏宗祠无疑是最为引人注目的景点。虹亭廊桥,又称“水口虹桥”,位于村庄东南的去水口处,是进入村落的必经之地。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廊桥,在2014年由当地政府出资重建,并保留了其原有的风貌。廊桥全由木板铺就,上覆青瓦廊亭,两侧设有带“美人靠”的亭凳,供行人休憩。桥中央的青石桥墩,当地人称之为“燕嘴”,其独特的设计不仅美观,更有助于分水引流,增强桥梁的稳定性。而何氏宗祠,作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是菊径村的文化瑰宝。宗祠名为“雍肃堂”,寓意和睦庄严。它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现存建筑为清代乾隆年间所建,是徽州地区保存较为完好的宗祠之一。宗祠整体布局严谨,气势恢宏,青砖墙体与黛瓦屋顶相映成趣,翘首长空的马头墙更是增添了祠堂的气势与宗法的威严。在“雍肃堂”的堂匾下,供奉着北宋宰相何执中、迁居始祖何嘉以及明朝名臣何如宠的遗像。
对于摄影爱好者来说,菊径村简直就是梦寐以求的拍摄圣地。无论是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还是傍晚时分炊烟袅袅升起,每一个瞬间都能定格成一幅绝美的画面。小溪边的板凳桥,成了连接古今的纽带,站在这里,仿佛一脚就能踏入旧日时光。举起相机,无需刻意寻找角度,因为这里处处都是景,张张皆是画。在菊径,你可以完全抛开都市的烦恼,沉浸在这片未被现代文明过分侵扰的土地上。跟随村民的脚步,参与一次农耕体验,或是亲手制作一顿地道的农家饭,感受那份简单而纯粹的快乐。夜幕降临时,不妨选择一家民宿住下,听溪水潺潺,看星空璀璨,体验一次真正的“归田园居”。不要忘了尝尝当地的特色小吃,如荷包红鲤鱼、婺源绿茶等,让味蕾也来一场旅行。
未经书面许可,严禁将本网内容作为AI训练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