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砖黛瓦与现代治理智慧交织,非遗技艺在文旅浪潮中苏醒,千年古村陈坊正经历着一场华丽蜕变。全国文明村、“全省乡村振兴模范党组织”、国家 3A 级旅游景区…… 这一项项沉甸甸的荣誉,凝聚着陈坊村党支部书记李彬龙与全体党员群众的心血与汗水,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精彩答卷。
从破败古街到文旅胜地:唤醒历史记忆
明清时期,陈坊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连四纸的发源地,6 大会馆林立,40 多家纸号生意兴隆,“片纸不易得,措手七十二” 的谚语,诉说着当年的繁华盛景。然而,岁月无情,乱搭乱建的棚户如同枷锁,掩盖了明清古建的独特魅力,坑洼不平的土路也尘封了 “连四纸故乡” 的辉煌过往。
2021 年,老街改造工程正式启动。村党支部书记李彬龙带领村 “两委” 干部,开启了艰难的拆违行动,共拆除违建危房 50 余处。面对一户在外村民对老宅拆除的不舍与抗拒,李彬龙八次登门,耐心沟通,用真诚打动了对方。
改造后的老街焕然一新,斑驳的木梁得到加固,雕花窗棂重焕光彩,蜿蜒的青石板路仿佛时光隧道,让人仿佛能听见往昔货郎的叫卖声。如今,老街成为了极具吸引力的文化地标:闲置老宅变身 “状元书楼”,讲述着本地先贤刘辉刻苦求学的动人故事;连四纸工坊里,“斩竹漂塘”“煮徨足火” 的古法造纸工艺,引得无数研学孩童驻足观看,惊叹不已。2024 年中秋佳节,老街单日迎来 2 万游客,状元红茶馆内茶香四溢,“纸码头” 的热闹场景再度重现。
从被动旁观到主动参与:凝聚治理合力
“以前村里搞公益事业,干部忙得团团转,群众却在一旁看热闹,甚至还会挑毛病。” 为改变这一局面,村党支部积极探索新的治理模式。一方面,秉持 “有事好商量” 的原则,充分尊重村民意见,让村民真正成为村庄建设的 “主人翁”。2022 年,村里计划建桥,却缺乏上级资金支持,没想到乡友和村民纷纷慷慨解囊,自发捐款 300 余万元,解决了困扰多年的出行难题。
另一方面,村党支部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每天清晨,李彬龙都会带领村 “两委” 干部清扫街道。起初,有人质疑这是 “作秀”,但三个月来,无论刮风下雨,清扫从未间断。这份坚持逐渐感染了村民,越来越多的人主动拿起扫帚,加入到村庄清洁行动中。如今,家家门口都挂着 “门前三包” 责任牌,保持村庄整洁已经成为村民的日常习惯。
从麻将声声到歌舞飞扬:厚植文明乡风
傍晚,百姓大舞台亮起温暖的灯光,58 岁的张阿姨在舞台上翩翩起舞,锣鼓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谁能想到,三年前这里还是麻将声不断的棋牌室。“那时候,婆媳矛盾频发,深夜还能听到摔牌的声音。” 张阿姨回忆道。
村党支部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契机,深度挖掘古村文化底蕴。老党员、退休教师率先行动,组建文艺队。从最初演出时村民的紧张羞涩,到如今节庆演出名额 “一票难求”,文艺活动彻底改变了村民的精神面貌。去年重阳节,油烧塔广场热闹非凡,长寿宴上,70 岁以上的老人们围坐在一起,欣赏精彩演出,82 岁的刘大爷笑得合不拢嘴:“比过年还热闹!”
此外,村党支部牵头成立 “红白理事会”,制定了 “酒席不超过 20 桌、礼金不超过 200 元” 的新规。一旦有人想大操大办,党员就会主动上门劝说。村口的 “积分超市” 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村民通过参与环境整治、志愿服务等活动获得积分,可兑换日用品。如今的陈坊村,争吵声少了,歌声多了;麻将桌少了,书桌多了,文明新风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每一个角落。
晨光洒在连四纸工坊的窗棂上,暮色中的舞曲在古村回荡。陈坊村正以自信昂扬的姿态,在新时代绘就属于自己的文明画卷,千年古村的血脉中注入现代活力,青石板路上,奏响的是乡村振兴的铿锵足音。
未经书面许可,严禁将本网内容作为AI训练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