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三月天,春光明媚,正是外出踏青的绝佳时节。享有 “最美乡村” 盛誉的江西婺源,此时迎来了一年中最为热闹的旅游旺季。在这片充满诗意的土地上,油菜花海肆意绽放,金波荡漾,吸引着无数游客纷至沓来。骑上矫健的汗血马,感受风的轻抚;住进独特的悬崖村,体验别样的惊险与宁静;漫步于油菜花海间,沉醉在无边的金黄之中,这一切都构成了婺源独特的春日魅力。
在这个人口仅 30 多万的小县城里,却藏着多达 2400 多家民宿,它们如同繁星般点缀在婺源的各个角落,成为游客深入体验当地风情的温馨驿站。回溯至 7 年前,婺源的民宿行业虽已初现蓬勃之势,但却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 —— 普遍经营资质不全。彼时,民宿作为新兴产业,犹如刚刚破土而出的幼苗,监管部门由于缺乏针对性的管理规范,无法依照传统酒店业的标准为其发放特种行业许可证。
对于民宿主而言,没有这张许可证,就如同船只在茫茫大海中失去了灯塔。一方面,消防、卫生等关键条件无法得到官方认证,难以让游客安心入住;另一方面,在互联网时代,无法在各大网络平台进行推广,客源严重受限。然而,如果简单粗暴地对无证民宿采取关停措施,无疑是将一个极具潜力的产业扼杀在摇篮之中。婺源县公安局副政委江鹤翔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满是纠结与无奈。摆在眼前的是一道两难的抉择:一边是日益红火、发展势头强劲的民宿产业,它宛如一颗闪耀着希望之光的新星,照亮了婺源旅游经济的发展之路;另一边则是因经营不规范而潜藏的诸多风险,如消防安全隐患、卫生标准不达标等,这些问题如同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落下。更为棘手的是,在全国范围内,给民宿发放特种行业许可证的案例并不多见,在江西更是尚无先例。
但婺源县委县政府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创新精神,决心勇当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公安部门积极行动起来,深入研究国家和省级政策法规,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找到了政策依据。在 2018 年初,江西省第一张民宿特种行业许可证在婺源诞生。这张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许可证,虽然是手写的,却如同一颗定心丸,让民宿主们忐忑不安的心终于落了地。它不仅是对民宿经营合法性的认可,更是为婺源民宿产业的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了进一步助力民宿产业的发展,解决民宿融资难的问题,婺源县大胆创新,推出了 “乡宿贷” 金融产品。该产品由国企背书,为符合条件的民宿提供 50 万元以下的纯信用小额贷款。这一举措犹如一场及时雨,为众多民宿主解决了资金短缺的燃眉之急,让他们有足够的资金用于民宿的装修升级、设施完善,提升了民宿的整体品质和竞争力。同时,为了鼓励民宿提质增效,婺源县还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政策。对于那些积极装电梯、布地暖,提升民宿硬件设施水平的民宿,不时发放现金奖励。这些实实在在的奖励措施,极大地激发了民宿主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使他们不断投入资金,提升民宿的品质和服务水平。
政府的大胆作为,让民宿主们感受到了满满的诚意和支持,也让他们有了更多的底气和信心。如今,在婺源,民宿主们敢提意见、敢 “抬杠”。婺源县沱川乡篁村民宿主余红宇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为了保留千年古村的古朴风貌,在修一条石板路时,她向乡里提出,不能用水泥填补坑洼,而要用鹅卵石。为了这个建议,她与乡里反复沟通,“磨” 了两个多月。回乡创办民宿 10 年来,她在刷墙壁、改景观等方面提出了不少建议。令她欣慰的是,大多数建议都得到了采纳。这种良性的互动,不仅让婺源的民宿产业发展得更加健康有序,也让古村的文化底蕴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保护。
当年率先 “吃螃蟹” 的婺源,如今已成为江西省民宿产业的集聚地,聚集了全省近三分之一的民宿,带动了 2 万多人从业。从最初的艰难探索到如今的蓬勃兴盛,婺源的变化生动地诠释了一个道理:以政府的 “敢为” 作为引领,能够有效推动企业 “敢投”、群众 “敢干”,进而在一个小县城汇聚起强大的发展活力,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