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江西萍乡武功山脚下的东江村坳下组,只见错落分布的民宿,有着黛瓦白墙的古朴外观,庭院中绣球花肆意绽放,尽显盎然生机。回溯到三年前,此地却是另一番景象,是个人烟稀少、冷冷清清的 “空心村”。而促使这一转变的关键因素,隐匿于农户手中的宅基地使用权证内。当地凭借出租、入股、合作等创新性举措,成功让沉睡的农房 “苏醒”,开辟出一条景村融合、迈向共同富裕的崭新道路。
打破僵局:凭借房本唤醒沉睡资产
坳下组的 23 宗宅基地,一度是村民心中 “捧着金饭碗却挨饿” 的无奈症结。随着武功山旅游业日益火爆,村集体率先在宅基地改革方面大胆尝试:将 6 处闲置房屋统一流转,邀请专业团队精心打造精品民宿群。
村民周建平一边擦拭着客房玻璃,一边满脸笑意地说道:“老屋租给合作社后,每年有 5000 元的保底收入,我在民宿做保洁每个月还能挣 2000 元。” 那笑容比窗外洒入的阳光还要灿烂。
更大的变革体现在整村运营模式上。坳下组 14 栋房屋以 “保底 + 分红” 的形式整体交给运营公司,村集体每年增收超 20 万元,去年的分红让每户平均收入又增加了三成。
这种把房屋转变为资产、让农民成为股东的创新模式,迅速在麻田镇得到推广。大江边村借助景区门户的优越位置,将农房改造与滑草、越野等体验项目相结合,一同开发。
村支书刘志刚指着新建成的民宿群介绍道:“旅游旺季时,民宿一房难求,村民不仅能拿到租金、赚取薪金,还能分得股金,日子越过越红火,腰包越来越鼓。”
共生共荣:多元业态点燃美丽经济
漫步在东江村的青石板路上,空气中弥漫着咖啡馆飘出的咖啡豆研磨香气,非遗工坊里扎染的蓝布在微风中轻轻飘动。
村民王秀兰把自家小院改造成稻田餐厅,游客在此既能品尝到柴火灶烹制的地道农家菜,又能亲身参与插秧、割稻等农事体验。她擦拭着围裙,笑着说:“城里人就喜欢这种乡村体验!”
“民宿 +” 的多元业态,成功将原本闲置的冷资产转化为热门产业。在宅基地改革示范点,多样化的合作模式随处可见:有的农户把房屋委托给专业团队运营,坐享收益;有的以房屋折算成股份,参与分红;还有的自行改造后加入合作社统一运营。
景区农业农村水利局副局长谭相京算了一笔账:“闲置农房盘活后,平均每户每年增收超万元,村集体增收 30 万元,实现了从‘民房到客房、村庄到景区’的华丽转变。”
携手共赢:政策扶持助力希望田野
“政府每平方米补贴 50 元,我家老宅改造没花自己一分钱!” 在东江村村民陈水生的 “山居小筑” 里,原木色的露台正对着壮丽云海,已成为网红打卡热门地点。
为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镇村三级联合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设立专项奖补资金,提供低息贷款,组织设计师免费为村民提供改造方案。
更贴心的服务体现在细微之处。麻田镇成立民宿管家培训中心,手把手教村民学习插花、练习茶艺;景区搭建智慧平台,将分散的民宿整合起来统一推广;定期举办乡创沙龙,让老农户和年轻创客交流思想,碰撞出创新火花。
谭相京站在村口的千年古樟下,看着络绎不绝的游客,自豪地说:“现在村里回来了 30 多个年轻人,有的开民宿,有的做直播,冷清的山村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
夕阳西下,坳下组的民宿灯火渐次亮起,星星点点。村民服务中心里,新一轮的民宿主理人培训课程刚刚开始。正如谭相京所言:“我们探索的,不只是盘活农房的方法,更是要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百姓幸福生活的坚实依靠。”
武功山脚下,一栋栋焕然一新的农房宛如被春风吹拂而苏醒的种子,在共同富裕的肥沃土壤中,孕育着无限的发展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