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更新浪潮席卷文旅行业的当下,旅游休闲街区正经历一场深刻变革。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等主办的全国旅游休闲街区创新交流活动于湖南岳阳举行,以 “新场景、新供给、新体验” 为核心议题,揭开了文旅消费场景升级与产业革新的神秘面纱。这场行业盛会不仅聚焦街区改造的前沿实践,更探讨了如何让老街巷焕发新生,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重新定义 “城市微旅行” 的打开方式。
从 “大刀阔斧” 到 “润物无声”:街区改造理念的蝶变
漫步江西上饶金龙岗青年艺术街区,涂鸦墙绘与古朴砖墙相映成趣,台地景观中点缀着艺术花箱,这里 95% 的访客皆是充满活力的年轻人。不同于传统拆旧建新的粗暴改造,当地文旅局秉持 “四不原则”—— 不拆一间房、不砍一棵树、不推倒一面墙、不迁走一户居民,在保留老街肌理的基础上,用创意为其注入青春基因。
同样上演 “旧物新生” 奇迹的,还有郑州记忆 1952 油化厂街区。昔日锈迹斑斑的废弃肥皂厂,如今化身潮人聚集地:双曲拱建筑变身穹庐艺术中心,老旧生产线成为历史文化馆,连储料缸都化作震撼的水幕装置。这些低成本改造案例印证着行业共识:文化导向的城市更新时代,旅游休闲街区正从 “打造” 转向 “营造”,用最小干预实现最大价值。
从 “走马观花” 到 “身临其境”:沉浸式体验的崛起
当大唐不夜城的灯光点亮西安夜空,沉浸式街区的热潮便席卷全国。数据显示,78% 的游客愿为深度文化体验多付 30% 费用,沉浸式业态更能带动超半数的二次消费。北京交通大学旅游专家张辉指出,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各有使命 —— 景区追求流量,度假区看重停留,而街区的灵魂在于让人 “坐下来” 消费。
岳阳楼历史文化街区便是典范。59 栋古建筑修缮如新,118 栋传统风貌建筑重焕生机,文创雅集、非遗工坊与沉浸演艺交织成 “可游可玩可体验” 的立体空间。在北京石景山,法海寺壁画艺术馆以 360 度球幕技术突破文物保护限制,让游客在光影流转中穿越明代艺术长廊,真正实现 “把壁画带回家”。
从 “千街一面” 到 “独一无二”:业态创新的突围之路
曾经,全国各地的街区仿佛被复制粘贴,小吃摊与纪念品店千篇一律。如今,文旅六要素正加速融合,街区业态向 “文化 + 场景 + 玩法” 的深度体验转型。河北廊坊梦廊坊・国际戏剧公园便是典型,以红楼梦文化为魂,构建起 “城内艺术幻境、城外市井烟火” 的双重体验,成功吸引周边游客纷至沓来。
“没有永恒的业态,唯有持续创新。” 旅游经济专家曾博伟强调,未来街区需建立动态更新机制,既要满足 “本地人常来、外地人必来” 的目标,更要以玩法迭代保持吸引力。从空间改造到体验升级,旅游休闲街区正书写着城市文旅发展的新篇章,让每条老街都成为独一无二的故事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