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籍籍无名的客家小城,到刷爆粤港澳大湾区社交平台的 “网红” 旅游地,龙南近年来的逆袭堪称文旅界的 “现象级” 案例。政策东风精准赋能、非遗文化焕发新生、综艺赛事持续引流,三股力量交织成网,不仅让这座小城成功 “破圈”,更实现了热度与口碑的 “长红”。记者深入探访发现,龙南文旅的崛起,正是一场政策、文化与流量的精妙协奏。
政策赋能:从 “引流” 到 “留客” 的全域升级
踏入关西新围景区,身着靛蓝客家服饰的导游正热情讲解:“这座围屋不仅是建筑奇迹,更藏着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智慧。” 话音未落,来自深圳的旅行团已举起相机,镜头里,这座被誉为 “东方古罗马城堡” 的建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样的场景,在龙南已成为常态。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游客持续涌入,客家围屋群跃升为热门打卡地。香港游客陈女士感叹:“欧洲古堡见得多了,但兼具防御功能与美学价值的东方围屋,确实令人大开眼界。”
这份火爆背后,是龙南精准的政策布局。自 2022 年起,当地启动 “围屋修缮计划”,1.5 亿元专项资金让 92 座围屋重焕生机。修缮后的围屋不再是 “沉睡的文物”,非遗体验馆里的客家山歌此起彼伏,美食工坊飘出擂茶香,旅游直通车更是架起了与大湾区的 “两小时文化圈”。
“真金白银的政策扶持,让我们有了更大的拓展空间。” 江西旅游集团国际旅行社负责人全姝婷深有感触。2024 年,该公司凭借 “引客入赣” 计划获得 120 万元奖励,今年一季度已输送超 4.1 万名游客。数据显示,2024 年 360 万元奖励资金惠及 52 家旅行社,今年已有 11 家企业申领 48.8 万元奖励。
此外,6 亿元打造的围屋民宿小镇,将沙坝围、渔仔潭围串联成 “民宿矩阵”;文旅消费券的发放,激活了 “吃住行游购娱” 全链条。政策的 “组合拳”,让龙南真正实现了从 “流量” 到 “留量” 的蜕变。
非遗焕新:传统文化的 “活态” 传承
在关西新围的非遗工坊,擂钵与陶碗碰撞出清脆声响,工作人员耐心指导:“顺时针研磨,让芝麻和茶叶的香气慢慢释放。” 千年擂茶文化,在游客的亲手体验中,化作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记忆。新加坡游客黄先生品尝后赞叹:“一碗擂茶,盛满了客家人的智慧与温情。”
这只是龙南非遗活化的缩影。在杨村太平古镇,游客跟着非遗传承人敲打锡壶,看金属在巧手下变成精致酒器;在米酒工坊,焐酒工艺的每一道工序都成了生动的文化课堂。70 多岁的客家织带非遗传承人黄竹英,更用 “中国胜利”“幸福美满” 等吉祥话语编织出独特的文化密码,引得游客纷纷驻足。
目前,龙南拥有 122 项县级以上非遗项目,其中国家级 1 项、省级 6 项。这些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通过沉浸式体验、互动式教学,成为游客深度感知客家文化的窗口。
流量破局:综艺 + 赛事的 “破圈” 密码
今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山水间的家》热播,镜头里的燕翼围、杨太围惊艳全国。节目播出期间,总触达人次超 20.5 亿,龙南的客家风情随着节目传播火遍大江南北。而这并非个例,近年来,龙南频繁亮相《文脉春秋》《花儿绽放》等热门综艺,累计触达超 55 亿人次。
线上,“静静说龙南” 等 30 余个网红账号持续发力,抖音话题播放量突破 4100 万次;线下,“月月有活动,季季有赛事” 已成常态。5 月,江西省青少年啦啦操锦标赛在龙南举办,近 4000 名运动员的到来,不仅带来了人气,更推动了 “体育 + 旅游” 的深度融合。通过策划精品赛事、打造特色线路,龙南成功将 “赛事流量” 转化为 “经济增量”。
从政策 “筑巢” 到文化 “铸魂”,从综艺 “破圈” 到赛事 “引流”,龙南正以 “政策 + 文化 + 流量” 的多维打法,书写着 “小城市大文旅” 的精彩篇章。这座客家小城的逆袭之路,不仅为县域文旅发展提供了范本,更证明:只要找准定位、创新模式,小城也能在文旅赛道上绽放独特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