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时间的长河里,上饶的土地上滋养出一处处绚烂瑰丽的文化瑰宝。
弋阳腔的高亢激越,徽剧的典雅细腻,鄱阳大鼓的铿锵韵律,婺源古村落粉墙黛瓦间的岁月静好,鹅湖书院里穿越千年的琅琅书声……这一张张个性鲜明的文化“金名片”,诉说着上饶的厚重底蕴与灿烂风华。
它们从历史深处走来,是时代变迁的生动见证,也承载着连接古今的精神密码。
近年来,上饶不断提升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和保护水平,大力探索活化传承、创新利用新路径,谱写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上饶的文化之脉悠久深厚、意蕴丰富,始终熠熠生辉,成为这片沃土中最充沛的养分。
数字印证着这份丰厚的家底:拥有1项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1项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0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个国家5A级景区、35个国家4A级景区、2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一项,都是沉甸甸的历史馈赠。
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上饶深谙其道,始终将保护置于首位,在统筹保护与发展中,将城市建设、文旅发展与历史遗迹保护有机统一,让古老文脉深度融入现代生活肌理。
不久前,中国戏曲表演学会高腔分会在素有“高腔发源地”之称的弋阳县正式成立。成立当晚,弋阳腔艺术保护中心的弋阳腔《芦花絮》作为开幕演出,拉开了2025高腔生行、旦行青年演员推优展演的序幕,也展现了弋阳腔这项传统非遗的生命力。
今年1月1日,江西首部戏曲保护传承地方性法规《上饶市弋阳腔保护传承条例》正式实施,弋阳腔保护由此有章可依。
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弋阳腔是上饶传统文化的闪亮名片,更是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载体。“600余年的弋阳腔,在弋阳从未‘曲高和寡’。这里的百姓一直爱看戏、懂听戏,戏文里的故事祖祖辈辈都爱听。”据弋阳腔艺术保护中心主任、弋阳腔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康介绍,近年来,弋阳腔艺术保护中心通过积极争取国家非遗资金支持、弋阳腔老艺人支持、艺术研究机构支持,阶段性地完成了《珍珠记》《龙凤剑》《张三借靴》等30余部传统剧目复排,并予以数字化建档保存。同时,弋阳腔积极走出去,不断增强舞台演出实力,提升剧种形象和影响力。
弋阳腔保护是上饶非遗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为筑牢传承根基,上饶相继出台《上饶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保护暂行办法》《上饶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第一批濒危项目名录》等系列政策,并建成市博物馆非遗展区、婺源非遗展示馆、徽剧艺术馆、鄱阳赣剧饶河戏展演中心等一批传承展示阵地。

文物无言,历史有声。近日,上饶市博物馆正式启动国家文物保护项目,将对馆藏119件(套)珍贵青铜文物进行科学修复。这批文物种类丰富、时代跨度长,经过修复后将陆续展出,呈现更完整的历史风貌。

历史建筑,作为最贴近百姓生活的城市文脉,在上饶焕发出新的生机。
走进婺源乡村,青石板路蜿蜒,数百年的古民居里炊烟袅袅。游客穿行于粉墙黛瓦、飞檐翘角之间,指尖触碰斑驳砖石,耳畔仿佛萦绕着旧日时光的絮语。目前,婺源拥有30个中国传统村落,3000余栋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散落乡间。

篁岭古村
一座座古建筑,留住了时光,也守住了乡愁。在这里,非遗不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鲜活的生活日常。婺源从2011年起创新推出古宅“认养”模式,引导投资商进行保护性修缮,并推动民宿产业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打造出享誉全国的“婺源样板”。如今,全县民宿达1100余家,形成两处百幢以上民宿集群,带动就业超2万人,民宿体验游已成为婺源旅游经济亮丽的新名片。
除婺源徽派古建,广丰十都王家大屋、铅山鹅湖书院、三清山古建筑群等国保单位同样得到精心呵护。上饶坚持传统风貌与现代元素相融,系统实施传统村落保护提升行动,推广“文物监理”“拯救老屋”“古宅全球认购”等创新模式。现已调查登记传统建筑3852栋(处),首批1775栋(处)已挂牌保护。

婺女洲徽剧表演
上饶在保护好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让更多人参与到非遗的活态传承中来,在生活中触摸历史。学唱一段弋阳腔、看一场徽剧表演、品一盏铅山河红茶、体验连四纸的古法制作……每逢假日,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在各大景区、街巷轮番展示,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近年来,上饶将非遗保护传承与旅游开发、乡村振兴有机融合,激发非遗传承的生产力和生命力,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双向奔赴。全市4A级以上景区基本实现非遗项目常年入
该篇文章来源:上饶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