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江西旅游网。
2025年06月12日,星期四 中国
旅游资讯
推荐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最新动态

江西最后一位状元的人文风骨--吉安文旅

江西旅游网 2025年06月10日

桃李满园春似锦,文风昌盛国之兴。从状元郎到谏臣,再到教育家,刘绎用一生诠释了江西文人的风骨。

作者 | 尹海平

题图 | 状元府

从唐初到清末,江西一共出了40多位文状元,在中国古代科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最后一颗“文曲星”,以状元之姿登上科举巅峰,又以教育为舟,在赣鄱文脉的长河中破浪前行,用一生心血浇灌出满园桃李。他就是江西永丰人刘绎。
刘绎(1796年-1878年),字瞻岩,道光十五年(1835)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后入直南书房,前后十七年,其间曾提督山东学政。刘绎擅长书法,主讲白鹭洲书院时,所撰“鹭飞振振兮,不与波上下;地活泼泼也,无分水东西”联,镌刻于书院门前石柱上,嵌于钟鼓楼的匾额“卉青原台”字,亦为其手迹。
从紫禁城的金銮殿到山东的书院,再到江西的白鹭洲,刘绎将最深的心血注入书院讲堂,在历史深处留下“江右邹鲁”的弦歌遗响。
刘绎铜像。

蟾宫折桂

道光十五年(1835)春,紫禁城保和殿内,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殿试的最后时刻,道光皇帝正逐一审阅考生的答卷。龙案上,一份字迹俊朗、文气沛然的卷子吸引了他的目光。
“江西刘绎,策论切中时弊,书法端谨秀逸,当为魁首。”道光皇帝微微颔首,御笔落下,朱批“第一甲第一名”。
当“状元及第”的金字牌匾在永丰城南刘氏祠堂高高挂起时,鞭炮声、欢呼声此起彼伏,整个街巷都沉浸在喜悦之中。年轻的刘绎身着锦袍,立于匾下,光芒四射。
72岁的族叔颤抖着抚摸“状元及第”匾额,老泪纵横,“吾族耕读传家十代,今始见金殿传胪。”这位寒门士子的逆袭,在永丰名动一时。
事实上,刘绎科举登第早有预兆。他自小好学上进,有过目不忘之说,幼年时期文章便已闻名乡里。其6岁能诵《论语》,12岁作《春草赋》惊煞乡儒,20岁补博士弟子员时,主考官批其文“如太华千寻,江河万里”。
在翰林院期间,他曾于南书房恭书《圣训》,道光帝见其字迹 “刚健含秀”,特赐端砚一方,上刻御题“翰墨春秋”。这些细节,在《清实录・道光朝》中均有记载。
刘绎手迹。

宦海革新

道光十七年(1837),刘绎以三品京堂衔提督山东学政。甫一到任,他便发现齐鲁大地虽为孔孟之乡,却因科举积弊陷入“师腐生惰”的困境:府学教官多由杂流充任,县试竟有童生夹带《三字经》入场。
在济南泺源书院,刘绎目睹诸生“日诵时文,不知经史”,不禁喟叹:“此非孔门弦歌旧地也!”他连夜起草《饬整士风条规》,首条便直指要害:“学官不得兼营他业,违者劾罢。”这一举措,触怒了37名兼营当铺、米行的教官,他们联名上告“新政扰民”。
“诸君可知,山东前明出了位大儒薛瑄?”刘绎在学政衙门召见反对者,指着墙上的《白鹿洞书院揭示》问:“其‘居敬穷理’之训,诸君日读几行?”一席话让众人哑然。他继而颁布《劝课条规》,规定每月朔望集诸生于明伦堂,亲授《四书》大义,并仿朱熹《童蒙须知》制定《士子修身十则》。
在泰安府,刘绎发现贫寒士子常因路费匮乏放弃乡试,遂倡议设立“宾兴基金”,捐出养廉银千两为首倡。
此举引得山东士绅纷纷响应,至道光二十年,全省104州县均置“劝学田”,累计资助考生万余人次。这段政绩,被《山东通志・教育志》称为“百年未遇之新政”。
《永丰县志》所载刘绎。

归乡办学

咸丰三年(1853),47岁的刘绎辞官归乡,接过白鹭洲书院山长之职。此时的白鹭洲书院已因战乱荒芜,讲堂漏雨,藏书散佚,唯有门前石狮上“鹭飞振振”的残联,诉说着昔日“江南四大书院”的荣光。
刘绎带领学子清理地基时,掘出一块断碑,“江右邹鲁”四字虽已漫漶,却依然苍劲。他拂去碑上泥土,对围拢的生员说:“宋末欧阳守道在此讲学,文天祥便从这里走向抗元战场。今日我等重修书院,不为科举,只为存续文脉。”
办学经费匮乏,刘绎变卖祖田300亩,又将道光帝所赐玉扳指典当换银。管家刘福哭劝:“老爷,这是您留作传家的御赐之物啊!” 他却指着在草棚下抄书的童子说:“你看那孩子,用树枝在沙土上写字,竟能默诵《诗经》三百篇。比起这些璞玉,区玉器何足惜?”
在教学上,刘绎推行“知行合一”教学法,讲《禹贡》则绘《九州山川图》,授《孙子兵法》便在赣江滩头布“八卦阵”。同治三年(1864),太平军残部逼近吉安,刘绎率师生登城协防,竟以《武经总要》中的“悬门法”击退敌军。时任江西巡抚沈葆桢闻报后,亲书“文武兼修”匾额相赠。
至光绪元年(1875),刘绎主持白鹭洲书院凡22载,培养举人287人、进士23人,其中2人入翰林院,史称“咸同之际,吉安科第中兴”。他手书的“鹭飞振振兮,不与波上下;地活泼泼也,无分水东西”楹联,至今仍镌刻在书院石柱上,成为江西书院教育“兼容并包”理念的象征。
光绪四年(1878)冬,82 岁的刘绎在永丰病逝。临终前,他叮嘱子孙:“吾家无长物,唯《存吾春斋诗钞》八卷、《江西通志》稿本百册,可藏于书院藏书楼。” 这位一生“进未尝有一日暇逸,退未尝有一日诡遇”的老者,将最后一丝气力,都注入了赣鄱文脉的传承。
“读书不为黄金屋,但求清气满乾坤”。如今,当人们走进吉安白鹭洲书院,依然能看到刘绎手书的“卉青原台”匾额悬于钟鼓楼,其字迹历经百年风雨,仍透着一股刚正之气。
他主持编纂的《江西通志》,全书180卷,上起三代,下迄咸丰,至今仍是研究江西历史的重要文献。而他在《八十自序》中写下的“以诗书为菽粟,以学校为田园”,早已成为江西文人精神的注脚。

END
© 来源 / 当代江西
编辑/秦诗雅 复审/刘家珉 终审/肖树立

分享

收藏

在看

该篇文章来源:吉安文旅

相关推荐

活动预约 | “让文物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上饶文旅

让文物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6月14日是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为“让文物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聚焦于新时代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的核心方向,推动文物从静态保护转向动态传

畅游德兴,父亲节免门票+趣味活动享不停~--上饶文旅

感恩父亲节父爱,深沉如山温煦如风没有华丽的言语表达却伴随着我们走过每一条坎坷而孤独的路程一年一度的父亲节即将来临在这特殊的日子里请查收这份出游特惠吧!大茅山景区大茅山景区山峦叠翠、树木葱郁,景色秀丽、

Ai游江西
Ai游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