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界红鹅去不回,悠悠千载白云堆”,古诗中描绘的意境,恰是铅山县鹅湖书院的真实写照。作为与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齐名的 “天下四大书院”,鹅湖书院坐落于铅山县鹅湖山麓,千百年间始终以深厚的文化底蕴闻名遐迩,成为中华文脉传承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踏入鹅湖书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巍峨的青石牌坊,正面镌刻的 “斯文宗主” 四字笔力遒劲,尽显书院的学术地位;背面 “继往开来” 的题字,则默默诉说着这座古书院跨越八百余年的使命与担当。鹅湖书院始建于南宋,其声名远播,离不开两次载入史册的 “鹅湖之会”:淳熙二年(1175 年),理学大家朱熹与心学代表陆九渊在此汇聚,围绕学术思想展开三天三夜的激烈辩论,百余位学者到场聆听,这场思想碰撞被后世称为 “鹅湖之会”,成为中国古代学术史上的经典事件;十三年后,词人辛弃疾与思想家陈亮再聚鹅湖,二人纵论天下国事、畅谈理想抱负,留下了 “第二次鹅湖之会” 的佳话,为书院增添了浓厚的人文色彩。
如今的鹅湖书院,占地 8000 余平方米,整体建筑格局历经岁月洗礼仍完整保存,处处透着古朴雅致的气息。穿过书院头门,状元桥下的泮池碧波粼粼,倒映着两侧青砖黛瓦的古建筑,尽显江南园林的灵动之美。走进核心的讲堂,墙上 “忠孝廉节” 四个大字依旧清晰醒目,这是朱熹当年对学子的谆谆教诲,如今已成为书院精神的物化象征,默默传递着传统美德。御书楼内,康熙皇帝御笔题写的 “穷理居敬” 匾额与配套楹联静静悬挂,字迹端庄大气,深刻诠释着理学 “探究真理、保持恭敬” 的核心精髓。值得一提的是,书院石牌坊上还雕刻着 “倒立的鲤鱼” 图案,巧妙寄托了对学子 “鲤鱼跳龙门”、学有所成的美好期许。
“这里的每一块砖瓦、每一处雕刻,都在诉说着古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远大抱负。” 中国书院学会理事、鹅湖书院负责人正林感慨道。为让千年书院焕发新活力,如今的鹅湖书院不断探索文化传承的新路径 —— 通过举办大学生辩论赛,重现当年 “鹅湖之会” 的学术争鸣氛围;开展传统趣味比赛,让游客在互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些创新实践,正将八百年前的学术辩论精神,融入当代文化生活,让古老书院与现代社会产生深度共鸣。
“节廉广讲传千载,忠孝弘学颂万秋”,数百年来,鹅湖书院始终坚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初心,不断创新思路与方法。如今,这座千年书院仍在以独特的方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它、了解它,追寻中华文脉的浩瀚源流,亲身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古老的书院精神在新时代续写新的华章。
未经书面许可,严禁将本网内容作为AI训练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