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赣西萍乡湘东的田野上稻浪翻涌,沉甸甸的稻穗承载着丰收的希望。9 月 14 日,江西省推进 “种粮一体化” 暨第七届优质稻品种展示推介活动在此启幕,中国水稻研究所专家、省直部门代表、农技骨干与种粮大户们齐聚金色田垄,以 “田间课堂 + 现场交流” 的形式,共话种业创新,共探粮食安全之道。这片孕育了半个世纪种业传奇的土地,正以科技为笔、以传承为墨,书写着现代农业的新篇章。
半世纪南繁薪火:从 “种子长征” 到 “种业高地”
湘东种业的崛起,始于五十年前一场跨越千里的 “种子长征”。“当年从排上镇出发,坐汽车到萍乡,转火车经衡阳、湛江,渡海到海口,再搭敞篷车去三亚,整整走了七八天。”81 岁的张理高谈及初赴海南育种的经历,眼中仍闪着光,“去时是毛头小伙,到了三亚晒得只剩眼睛发亮,浑身漆黑。”
这位湘东杂交水稻南繁制种的 “开路先锋”,其故事正是当地制种人 “南繁北育” 艰辛历程的缩影。20 世纪 70 年代初,时任萍乡市农科所技术员的颜龙安带领团队攻坚克难,于 1972 年成功育成 “珍汕 97A” 籼型水稻不育系,成为我国首批 “野败” 不育系育种的开拓者。从此,“棉被裹着锄头走” 的南繁精神,深深融入湘东种业的基因。
五十载耕耘不辍,湘东种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制种队伍从最初的几十人壮大至近万人,种植面积从几十亩扩展到 22.5 万亩,亩产量从几十斤跃升至 400 斤以上。如今,萍乡市南繁制种面积占全国总量的 85% 以上,每年产出的杂交水稻种子供应全国近五分之一的市场。“国家制种大县”“国家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 等金字招牌,见证着这片土地在全国种业版图中的核心地位。
科技破局 “芯片”:智慧育种激活产业动能
在湘东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智慧种业指挥中心,一块巨型屏幕实时跳动着数据 —— 农场气象、水稻品种、土壤墒情等信息一目了然,操作员轻点鼠标即可实现精准管理。这一幕,正是湘东以科技破解种业 “芯片” 难题的生动写照。
科技创新已成为湘东种业升级的核心引擎。当地深化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先后建成中国水稻研究所江西早稻研究中心等 8 个省级以上科研平台,落地颜龙安院士工作站,形成 “产学研用” 协同攻关的强大合力。“科研是种业的源头,只有前端创新做强了,才能吸引企业集聚,筑牢产业根基。” 江西省早稻研究中心的王玉博道出了科技赋能的关键意义。
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同样凸显。湘东整合区域资源组建萍乡市种业集团,培育壮大江西天涯种业、龙安种业等本土龙头企业。其中,天涯种业的 “长江中下游优质晚籼稻新品种选育与推广项目” 斩获 2024 年度科学技术进步奖 “特等奖”,彰显了湘东种业的创新硬实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当地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累计审定水稻新品种 151 个(次),鉴定自主产权优质不育系 8 个,申报植物新品种权 60 余项。“年均国省审定品种 10 余个,创新能力稳居全省前列,2024 年还有 3 个品种在省优质稻食味鉴评中摘金。” 湘东区委副书记、区长景国成自豪地介绍。
产业融合共生:“种粮一体” 铺就振兴之路
种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让粮食安全更有保障,让农民钱包更加鼓实。湘东创新推行 “种粮一体化” 模式,在活动现场搭建起种业企业、种粮大户与米业企业的对接平台,实现从 “一粒种子” 到 “一粒米饭” 的全链条贯通。“通过这个平台,我们的优质品种直接对接种植户和加工企业,既保证了稻米品质稳定,又让农民亩均增收有了着落。” 江西北兴众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戴中华说。
如今,湘东已连续举办四届全国早稻观摩会、六届省优质稻种业大会,促成科研院企签约 50 余项,落实订单近 500 万亩。仅 2025 年高端优质香稻产业应用研讨大会,就推动香禾优系列品种签约超 60 万亩,助力粮农亩均增收超 30%。
种业的蓬勃发展更催生了 “农业 + 文旅” 的融合新态。依托产业园 “四区布局”,腊市镇打造研学基地,2024 年底接待研学团队超 5000 人次;麻山镇在展览馆周边开辟制种观光田、农事休闲庄园,形成 “产业园 + 景区 + 民宿” 的特色业态。近年来,湘东种业旅游累计吸引游客 100 万人次,带动农产品销售超 3000 万元,让种业成为乡村振兴的 “新引擎”。
夕阳为金色稻田镀上暖光,观摩人群渐散,但湘东种业的故事仍在延续。颜龙安院士团队培育的 “汕优 2 号” 虽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南繁精神早已代代相传。从 “锄头加棉被” 的艰辛求索,到 “数字 + 科研” 的智慧升级;从单一制种的 “小切口”,到全产业链的 “大格局”,湘东正以更昂扬的姿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道路上书写新的答卷。金色田垄尽头,新一轮希望的种子,已在沃土中悄然孕育。
未经书面许可,严禁将本网内容作为AI训练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