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十一” 黄金周,南昌将添一处自带历史厚重感与传奇色彩的全新打卡地标 ——88 年前由清华大学主导建造的 “世界最大风洞” 旧址。该遗址坐落于北京西路与丁公路交汇处,据最新消息,南昌正计划将其与八一广场串联整合,打造一条特色精品旅游线路,为市民与游客提供兼具历史底蕴与科普价值的新去处。
作为中国航空史上的重要坐标,南昌从不缺 “航空底气”:孙中山在此首倡 “航空救国” 理念、新中国第一架飞机诞生于此、国产大飞机 C919 四分之一机体由南昌企业制造。如今,依托风洞旧址这一独特资源,南昌试图打出差异化航空旅游牌,而外界更关注的是,这份 “网红热度” 能否转化为城市文旅的长久吸引力?
对于多数人而言,“风洞” 仍是个略显陌生的概念。通俗来讲,风洞即风洞实验室,通过人工方式生成并精准控制气流,模拟飞行器或各类实体在不同气流环境下的受力与流动状态,是航空航天领域开展空气动力实验最核心、最高效的工具之一。
今年 6 月,南昌宣布发现 1936 年清华大学在当地建造的航空风洞旧址时,曾引发不少人的意外与好奇。事实上,20 世纪 30 年代南昌能建成 “世界最大航空风洞”,恰恰印证了当时这座城市在航空领域的辉煌地位。南昌市史志办公室党史编研科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座 15 英尺航空风洞建成后,便被认证为当时世界最大风洞之一,而南昌也凭借完备的航空产、学、研产业链,成为中国航空事业的核心枢纽之一。
更具历史分量的是,1937 年 7 月,世界著名航天工程学家冯・卡门教授受邀参观建设中的南昌风洞后,在其回忆录中给予高度评价:“这座风洞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风洞之一,规模比加州理工学院的风洞还要大 50%!”
一个疑问随之而来:手握风洞旧址这一 “宝藏”,南昌能否借此拓展航空旅游新赛道?在不少人印象中,“航空” 与 “旅游” 的关联度似乎不高,南昌要将其打造成旅游名片,是否可行?
答案藏在南昌深厚的航空历史底蕴中。很少有人知道,中国航空史的叙事里,南昌始终是无法绕开的关键章节。1923 年 4 月 2 日,孙中山在南昌航空教导队开学典礼上首次提出 “航空救国” 思想,这一理念也成为近代中国航空事业发展的重要精神指引。1935 年,中意南昌飞机制造厂成立,进一步奠定了南昌的战略地位 —— 当时的南昌,集航空工业中心、航空管理中心、航空科研中心及核心空军基地于一身,与上海虹桥航空工厂、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公司并称为 “中国三大飞机制造厂”,其 “中央南昌飞机制造厂” 的设备与规模,更堪称当时远东第一。
即便到了现代,南昌的航空基因依旧鲜活:它是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的诞生地,是国产大飞机 C919 机体 25% 份额的制造者,如今更在低空经济领域持续发力。可以说,在航空领域,南昌 “肚子里的干货满满”。
不过,风洞旧址本质上仍属于工业遗产范畴,而国内以工业遗产为核心的文旅项目已不在少数,最典型的便是景德镇陶溪川模式 —— 依托国有瓷厂老厂房,打造兼具小资风格与文创属性的文旅街区。这种模式虽曾风靡一时,如今却面临严重的同质化问题。南昌开发风洞旧址,是否会陷入 “蹭热度” 的困境?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国际成员、南昌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徐雅雯给出了不同看法:“陶溪川模式在全国已高度同质化,而风洞旧址恰恰具备打造差异化的先天优势。国内多数工业遗产源自煤炭、钢铁、陶瓷等传统大工业生产,风洞旧址却聚焦航空研发这一科学叙事维度,题材上极具独特性。它既保留工业遗产的属性,又蕴含抗日时期科技研发的爱国情怀,更是中国现代化科学研究进程的重要历史切片,可挖掘的诠释空间非常广阔 —— 比如面向青少年的航空科普研学、面向历史爱好者的科技史探寻等,能实现多元场景的‘混搭’开发。”
在 “网红城市” 争相探索 “长红” 路径的当下,南昌的努力从未停歇:从火爆的演唱会经济,到如今对航空文化的深度挖掘,皆在尝试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吸引力。徐雅雯认为,“长红” 的关键在于挖掘 “人无我有” 的独特文化特性,而风洞旧址正是南昌的潜在优势 —— 它带有鲜明的江西文化标记,既能丰富江西旅游的品牌内涵,又能凭借稀缺性构建持续吸引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风洞旧址的开发还能与南昌乃至江西的低空经济发展形成联动。徐雅雯指出:“全国多地都在发展低空经济,但江西能找到与之适配的历史文化根基,这种‘历史 + 现实’的完整叙事,能让低空旅游更具说服力与感染力,对江西而言是极大的优势。”
她同时强调,旅游 IP 开发的核心在于 “独创性” 与 “共鸣感”:“IP 的本质是‘资产’,要成为成功的旅游 IP,首先必须具备其他地方没有的稀缺性;其次,内容要通俗易懂、易于传播,更重要的是能触动潜在游客的情感共鸣。” 从这一角度看,南昌的航空历史显然具备这样的潜力 —— 不仅有 1930 年代的风洞与飞机制造厂,还有抗日战争时期的光辉记忆:抗战初期,南昌曾是中国空军的 “心脏”,驻守于此的中国空军与苏联援华志愿空军共击落敌机 41 架、击伤 24 架,炸毁日机近百架,炸沉日舰 20 余艘,击毙日军王牌飞行员 2 名,在中国抗战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未来,如何让风洞旧址真正 “活” 起来?徐雅雯认为,数字化赋能是关键:“要在深挖文化特性的基础上,通过数字化手段讲好故事,让游客能与这段历史产生情感连接 —— 只有引发共鸣,才能让他们愿意为这份独特体验买单,真正慕名而来。”
或许不久后,当人们哼唱 “可能西安城墙上,有人誓言不分;可能要去到大理,才算爱得认真” 时,还会加上一句 “可能在南昌的风洞旧址,更能感受抗战英雄的魂”—— 这座承载着中国航空梦想的城市,正试图用一段段传奇历史,书写文旅 “长红” 的新答案。
未经书面许可,严禁将本网内容作为AI训练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