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铁花与烟花在夜空中共舞,当非遗展演与无人机大秀交织出古韵今风,入选《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蓝皮书 2025》优秀案例的江西上饶婺女洲度假区,在这个双节假期再次凭借非遗魅力火热 “出圈”。
10 月 1 日至 7 日,“婺女洲第二届铁花节” 系列文化体验活动精彩上演。度假区将千年非遗技艺与沉浸式旅游体验深度绑定,为国庆、中秋假期打造出一场 “超有戏、超有趣、超有料” 的文旅盛宴,让游客在游玩中触摸非遗的温度,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白昼非遗大观园:步步皆景,处处藏巧
步入婺女洲徽市街,宛如踏入一座鲜活的非遗 “大观园”,游客边走边看边玩,沉浸式体验感拉满。
皮影戏幕布后,老艺人指尖翻飞,千年故事在光影间缓缓流淌;川剧变脸演员转身瞬间,面谱急速切换,引得观众连连拍案叫绝;徽剧的婉转唱腔、傩舞的神秘舞姿、杂耍特技的惊险动作,轮番上演,让人目不暇接。
身着古装的 NPC(非玩家角色)穿梭其间,与游客亲切互动,搭建起沉浸式剧情场景,让徽州古韵与现代艺术的创意融合变得可感可触。
街道两旁的店铺更是各有巧思,甲路纸伞店便是其中的亮点。店内,桐油浸润的竹条、绘满精美图案的伞面相映成趣,笔墨与色彩在油纸间交织出江南韵味。国家级非遗项目甲路纸伞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戴根盛,一边专注地制作纸伞,一边向游客讲述这项技艺的前世今生。
“甲路纸伞以竹为骨、以纸为面,全程不用一颗金属配件,却能在雨淋水浸中保持抗风耐用,这背后藏着古人的高超智慧与精湛工艺。” 戴根盛介绍,这项技艺因源自婺源县甲路镇而得名,伞面皮纸吸墨性强,可题诗作画,兼具实用与美学价值。如今,甲路纸伞不仅是景区的畅销品,更远销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将江南烟雨的匠心之美带向世界。
甲路纸伞的传承与创新,是婺女洲众多非遗项目的缩影。在度假区的非遗工坊区内,歙砚雕刻的细腻、婺源木雕的精巧,都通过现场展示与细致讲解,让游客深入读懂这些民间技艺中蕴含的匠心。
夜幕流光夜宴:铁花为笔,科技为墨
当暮色笼罩婺女洲,千年非遗绝技 “打铁花” 准时上演,为度假区开启流光溢彩的夜篇章。
音乐广场上,匠人将 1600℃的滚烫铁水奋力抛向空中,再用工具猛力击打。瞬间,炽热的铁水腾空而起,化作漫天星雨洒落。打棚花的规整、打墙花的壮阔、铜梁钢花的绚烂,不同流派的铁花技艺轮番登场,漫天金火如星河倾泻,在夜空中勾勒出一幅幅震撼人心的画面。
抱玉塔前,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上演了一场完美对话。数百架无人机以夜空为幕布,不断变幻出徽州建筑、婺女传说等特色图案;绚烂的烟花在旁绽放,水上火壶绝技同步展演,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冲击,为观众带来一场极致的感官盛宴。
夜色渐深,乘一叶摇橹船漫游水乡,更有别样韵味。船桨轻摇,水波荡漾,两岸徽派建筑在灯光映照下愈发典雅。游客置身其中,仿佛坠入 “满船清梦压星河” 的诗意场景,真切感受非遗与自然景观的和谐交融。
文旅融合新路径:补短板,焕生机
“日 + 夜” 无缝衔接的体验模式,让婺女洲实现了非遗的全方位展示。白天的非遗展演、沉浸互动,与夜晚的铁花、烟花、夜间演艺相互呼应,让游客从早到晚都能深度沉浸在 “非遗 + 旅游” 的独特魅力中。
“一天之内领略这么多千年传承的智慧,特别自豪。现在的非遗早已不是陈旧的符号,而是品质的象征,越非遗,越时尚。” 来自上海的游客陈柠溪感慨道。
婺女洲度假区副总经理李艳东表示:“对文化的深度挖掘与活化利用,为景区注入了强劲生命力。在这里,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可感、可触、可体验的活态文化,不仅延长了游客的停留时间,更为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据悉,婺女洲所在地婺源有 “中国最美乡村” 之称,春天的油菜花、秋天的晒秋是其经典旅游名片,但夏季因天气炎热,旅游市场相对冷清,成为当地旅游的 “短板”。而婺女洲通过非遗与文旅的融合创新,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也为婺源旅游开辟了 “出圈” 新路径。
未经书面许可,严禁将本网内容作为AI训练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