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年前以学生身份来景德镇游玩,如今以陶艺家身份赴春秋大集。" 在 2025 年陶溪川春秋大集(春集)现场,澳大利亚陶艺家 Greg Daly 感慨道,"参加过 250 多场展览,却第一次遇见这样充满活力的文化集会,多元碰撞的氛围带来了全新创作灵感。"
今年 "五一" 期间,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迎来第九届春秋大集(春集)。这场以 "大集"" 大会 ""大展"" 大歌 " 为核心的世界手工艺文化盛会,吸引了全球 56 个国家和地区的 800 余名陶艺家、非遗传承人、设计师及艺术院校师生共襄盛举。5 天时间里,50 万人次游客沉浸式体验了集市集、论坛、展览、展演于一体的文化盛宴,感受着传统陶瓷与现代艺术的交融之美。
一、从创意集市到文化 IP:激活传统的创新密码
景德镇千年陶瓷文脉,孕育了陶溪川春秋大集的独特气质。追溯其源,早在陶溪川文创街区建设初期,为打破传统陶瓷产业转型瓶颈,当地试水创意集市模式 —— 首批招募 50 余名青年陶艺家摆摊售作,新颖的 "艺术 + 消费" 场景迅速引发关注。2017 年,首届春秋大集升级登场,以 "世界手工艺对话平台" 为定位,推动全球创意力量与景德镇陶瓷基因的深度碰撞。
如今的集市现场,既是千年技艺的 "活态博物馆",也是创新创意的 "孵化器"。非遗传承人叶凯将青花泼墨技法融入茶器设计,小巧盖碗吸引北上广买家驻足;西安美院毕业生郑永敬的 "会转动的珠子杯",让母子俩流连许久,"这里不仅是销售场,更是灵感发酵地。" 正如街头涂鸦创作者 Lost 所言:"在春秋大集,传统陶瓷、街头艺术、民族文化像调色盘般交融,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二、候鸟计划:让世界陶艺家栖息的文化磁场
"欧洲陶艺圈流传着一句话:没去过景德镇,就不算完整的陶艺家。" 捷克籍华裔艺术家张丹的感慨,道出了全球创作者的心声。这份吸引力,源于陶溪川自 2015 年启动的 "候鸟计划"—— 每年向全球发出 3 个月驻留邀约,提供国际工作室、木工坊、玻璃工坊等创作空间,至今已吸引 4300 余名艺术家驻场,举办超百场国际展览。
今年 5 月,36 国 200 余位 "候鸟" 再次云集。加拿大艺术家 Philip Read 的作品嵌入景德镇古瓷片,"泥土里的历史碎片,为创作注入时空对话感";印度艺术家 Srinia Chowdhury 则比喻:"我们如候鸟跨越文化藩篱,在瓷都的土壤上播种灵感,收获蜕变。" 春秋大集同期推出的 "候鸟计划" 特展,正是这种跨文化创作的集中呈现。
三、造梦空间:手艺人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在陶溪川,有人初遇理想,有人深耕成长。广州美术学院学生张家辉带着原创版画首登集市,"这里的观众愿意倾听作品背后的故事,让小众艺术找到破圈路径";植物染色设计师王云伯则在此扎根 11 年,"上海客人曾问我为何不赴大都市,我说这里能让人慢下来,专注做喜欢的事。"
对于游客而言,这里是可触摸的 "诗和远方":跟着街区音乐会节奏摇摆,在包豪斯厂房前定格打卡,啜饮一杯集市限定咖啡…… 正如游客陆文莉所言:"不必刻意追寻什么,只需在陶溪川的烟火气里,拾回生活的松弛感。"
从 50 人创意市集到全球文化 IP,陶溪川春秋大集用 9 年时间,书写了 "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 的当代篇章。当 "上镇赶集" 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向往,这场跨越时空的陶瓷之约,正让景德镇这座千年瓷都,成为传统与现代共生、艺术与生活共鸣的文化新地标。
未经书面许可,严禁将本网内容作为AI训练资源。










您当前的位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