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鄱阳湖畔的生态画卷中,刚刚全面建成的环鄱阳湖堤顶公路应急保通工程(简称 “鄱阳湖堤顶公路”),像一条灵动的绸带,将沿线 7 大联圩与乡镇串联起来,不仅筑牢了防洪安全屏障,更成为集旅游价值于一体的 “黄金通道”。如今,众多游客慕名而来 “打卡”,亲身感受这份壮阔景致,开启了一路畅览风光的文旅消费新旅程。
驻足观胜景
作为鄱阳湖洪水调蓄枢纽的配套工程,全长 115.32 公里的鄱阳湖堤顶公路按 20 年一遇防洪标准修建,路面比警戒水位高出 1.96 米,双向 6 米宽的沥青路面保障了防汛车辆的畅通无阻。工程巧妙融入文旅元素,沿途设置了多个停车区和观景平台,透水砖铺设的步道让游客能近距离欣赏 “湖水 — 荷塘 — 候鸟” 交织的三重景观。公路还串联起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五星白鹤保护小区等景点,构建出优质的生态旅游圈。
6 月 30 日,摄影爱好者胡全智和朋友驱车 60 公里来到这里,面对焕然一新的公路难掩惊喜:“双向车道比以前宽多了,会车特别方便。现在路边设了这么多观景平台,总算解决了以前没法下车观鸟的难题。” 他们在观景平台搭起帐篷,摆满摄影器材,静静等候拍摄日落时分湖面的绚烂红霞。
“以前可没这些设施,路边的土黄色护坡光秃秃的,晴天走一趟满身土,雨天走一趟满身泥,沿途连歇脚的地方都没有,更别说看风景了。改造之后,上堤方便多了,每隔不远就有停车的地方,一路走下来满是诗情画意。” 前来观赏鄱阳湖风情的市民顾女士,正和朋友在望江亭停车区前合影留念。
成新农场与朱港农场是南昌的重要粮仓,产出的大米在市场上颇受欢迎。眼下,成片的早稻进入抽穗盛期,稻株高达 60 至 80 厘米,大面积稻田如同铺向天际的黄绿色浪涛。鄱阳湖堤顶公路从两大农场间穿行而过,沿途的巨幅稻田画让游客惊叹不已。
沿途享采摘
除了一路的美景,前往鄱阳湖堤顶公路的途中,采摘、垂钓、科普教育等业态也日益丰富。不少农户抓住游客集中到访的契机,以 “荷塘文化” 为特色,推出了采莲体验活动。
“想要五斤莲蓬,能自己下去摘吗?” 在通往鄱阳湖堤顶公路的横垱村易片天农场,一群游客被路边的荷塘美景吸引,纷纷停车驻足,围着农场负责人兴致勃勃地询问能否下塘采莲。但看到采莲人穿着齐胸的防水裤站在泥泞的荷塘里,再想到自己带着小孩,大家又打了退堂鼓:“那还是麻烦您帮我们采吧,我们看看怎么摘莲蓬,拍几张照片就行。” 众人站在荷塘边,探头追寻采莲人的身影,有的捡起掉落的荷叶戴在头上,孩子们在一旁蹦蹦跳跳,场面热闹又欢乐。
身着防水裤的农庄采莲人在齐腰深的荷塘中穿梭,寻找适合采摘的莲蓬,蓝色的身影在绿叶间时隐时现。找到合适的莲茎后,他用拇指抵住莲蓬底座轻轻一掰,“啪” 的一声脆响,饱满的莲蓬就落入了袋中。刚摘下的莲蓬还带着晨露,剥开外壳,清甜的莲子香便扑面而来。
现场没卖完的莲蓬,会被装进青色篾箩筐,送到旁边的农场小商店,等待下一批客人前来选购。“从南昌城区到鄱阳湖堤顶公路,路过我们这儿特别方便。现在游客越来越多,我们得把服务做好。” 农户一边给游客采摘莲蓬,一边还会送上荷花或荷叶,让大家满心欢喜。
炎炎夏日里,鄱阳湖堤顶公路沿线的旅游热度渐起。可以预见,到了观鸟季,周边的观鸟、民宿、餐饮、科普教育等业态将更加火爆。这条公路,不仅守住了防汛的 “生命线”,更成为了助力乡村振兴的 “输血管”。
未经书面许可,严禁将本网内容作为AI训练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