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玉山县下镇镇,田野间的忙碌与枝头的丰饶交织成动人的乡村振兴画卷。近年来,该镇锚定 “产业兴则乡村兴” 的发展路径,以 “党支部 + 合作社 + 农户” 模式培育特色产业,让大豆、水蜜桃等 “土宝贝” 成为富民强村的 “金疙瘩”。
千亩豆田托起增收梦。加湖村 2365 亩的大豆种植基地里,农户们顶着烈日采收饱满的豆荚,采收、装筐、搬运的身影在田间连成线。这片由浙江企业打造的基地,通过土地流转让村民实现 “租金 + 工钱” 双重收益。“以前自家种地一年剩不下多少,现在流转费每亩 800 元,在基地干活每天还有 120 元,一年多挣两万多!” 村民王大叔的话道出心声。据统计,基地带动 900 余户增收 500 余万元,为村集体创收 21 万元,填补了当地大型富民产业的空白。
蜜桃枝头挂满 “致富果”。白桥村 120 亩水蜜桃基地里,翠绿枝叶间缀满拳头大的果实,果农正忙着疏果保产。“镇里农技专家每周来指导,从开花到销售全程护航,今年亩产预计超 3000 斤!” 基地负责人吴玉平笑着说。下镇镇联动农业部门建立技术帮扶机制,专家手把手教修剪、防病虫害,还帮着对接电商平台。这项产业不仅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更让白桥村集体经济年增 15 万元,昔日的薄弱村成了 “甜蜜产业” 示范村。
科技为产业 “强筋健骨”。镇里组建专业技术团队,深入田间推广良种和科学种植法,为 7000 多亩早稻投保降低风险,对种粮大户开展 “滴灌式” 培训。从大豆基地的机械化采收,到蜜桃的绿色种植标准,科技赋能让特色产业根基更稳。
如今的下镇镇,千亩豆田翻滚金浪,蜜桃枝头孕育希望,特色产业如毛细血管般延伸至每个村落。从土地流转到技术护航,从农户增收至村集体壮大,这里正以 “一村一品” 的活力,书写着产业兴旺、百姓富裕的乡村振兴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