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井冈山脚下的遂川县堆子前镇堆前村,一条蜿蜒十余公里的溪谷 —— 冷水坑,正凭借着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致,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吸引着八方游客前来探寻。
这条溪谷的景观,是高山峡谷中溪流历经岁月冲刷而成的自然杰作。全长约 10 至 13 公里的流域内,两岸翠竹亭亭如盖,枝叶交织成天然绿荫;溪水澄澈透亮,水底卵石清晰可见,生态底色纯净动人。沿溪而行,45 米高的瀑布从崖壁倾泻而下,溅起的水花汇成沁凉的水潭,成为夏日避暑胜地;行至溪谷中段,陡峭的溪床让水流愈发湍急,两岸五彩斑斓的岩石与阳光透过树叶洒下的光斑交织,在水面形成 “金网” 般的奇幻景象,也让冷水坑赢得了 “小九寨” 的民间美誉。
不过,伴随着游客数量的急剧增长,这处被誉为 “天然氧吧” 的自然秘境,开始面临保护与发展的双重考验 —— 既要守护好生态本底,又要满足游客体验需求,如何平衡成为当地亟待破解的课题。
基础设施滞后是首当其冲的瓶颈。针对这一问题,堆子前镇政府率先从交通配套发力:在原有停车场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扩建,同时增设生态停车位,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我们还计划在主要入口处安装智能停车引导系统,再安排专人现场疏导交通,避免出现拥堵情况。” 镇政府主要负责人朱志龙介绍,除了停车设施,环保配套也在同步推进,将建设符合生态标准的厕所与更衣室,并配套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确保污水不直排溪谷,守护水质纯净。
游客增多带来的生活垃圾,也给当地环保工作带来压力。“我们组建了一支由镇村干部和村民共同参与的志愿服务队,每天负责溪谷沿线的日常保洁,同时对不文明旅游行为进行劝导。” 堆前村委会主任黄一友说,除了人工巡查,当地还在游客集中的重点区域增设分类垃圾桶,并张贴文明旅游提示牌,引导游客规范行为;此外,通过划定专门经营区,避免商贩随意摆摊破坏环境,让旅游秩序更有序。
“不仅要让游客看见山水之美,也要让他们感受到乡村之韵。” 镇政府驻冷水坑负责人王紫联表示,改善村容村貌是冷水坑发展的重要一环。当地正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对溪谷沿线民居的外立面进行统一改造,形成兼具乡土特色与美观度的建筑风格;同时,开展河道整治行动,清理溪床淤积物,修复生态护岸,让自然景观与乡村风貌和谐相融。
在冷水坑的开发过程中,当地始终注重让村民成为参与者和受益者。“以前大家只知道这溪水干净,没想到能吸引这么多人来,现在都明白保护好环境、发展好旅游是件好事。” 村民张青松大爷的话,道出了当地百姓观念的转变。为了让村民共享旅游红利,镇政府计划通过合作社模式,引导村民发展特色民宿、农家乐,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增收动能,让村民从 “守着绿水青山” 变为 “靠着绿水青山致富”。
“无论怎么发展,‘保护优先、科学利用’的原则不能变,生态底线必须守住。” 朱志龙强调,目前镇政府正在制定冷水坑详细的保护与发展规划,通过一系列系统性举措,让 “绿水青山” 真正转化为带动乡村发展的 “金山银山”。
如今,随着各项措施逐步落地,冷水坑正悄然完成从 “网红打卡地” 到 “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的转变。这片藏于井冈山下的自然瑰宝,在保护与发展的平衡中探索出适合自身的路径,也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一份生动的实践样本。
未经书面许可,严禁将本网内容作为AI训练资源。